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

「後不安」瑜珈

都跟外地的瑜珈朋友說香港人浮躁,不是適合愛靜心的人居住的地方。

語氣稍帶不屑與厭惡,其實我想更多的是充滿愛意與憐憫的善意(自我)批判。

香港地少人多,大部份人的上一輩都是因為不同的因由"借居"在此地,深層意識裡本來就相當不安,加上殖民地政府的控制資源分配政策,令香港人集體進入了"萬事必先行頭"、"搶啊搶啊"的不執輸心態。

值得高興的是,以我的觀察,這種能量似乎也在不知不覺中自我演化。

例如說,我覺得瑜珈在香港近期流行,正正就是代表了後飢荒時期的思潮變化的其中一例。

對我自己而言,瑜珈令我真正的認識了自己。令我分辯到腦袋內出現的聲音,有多少是來自真正心靈的聲音(及有多少是來自不知名的莫須有)。

它教懂了我其實能給予自己快樂的人只有自己。

而且快樂不是大學課程,它酷愛簡單,討厭理論。只要我願意,慢活與寧靜其實是垂手可得的幸福。

我的希望,是將我自己透過瑜珈修行經歷到的,特別是與香港這花花世界的愛恨交纏,在這部落格中分享。也算是我對這演化中的「後不安年代」的思潮辯證作一點點貢獻。


2 則留言:

  1. 呀 BOBO 姐, 多年以後, 再能讀到你的文字, 真的令人欣慰...

    能給予自己快樂的人只有自己... 希望你能令大家明白這個真理吧!!! 哈哈...

    借用你遠古年代的說話... 藍天白雲, 浪濤清風, 好不浪漫...

    gary

    回覆刪除